你知道心源性猝死(SCD)吗?
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而且心源性猝死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但是这类猝死病人的黄金急救时间只有5-10分钟,超过10分钟的抢救存活率不到1%。
当发生心源性猝死(SCD)时,唯一的救治手段是胸外按压+心脏除颤,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
对此,ADI推出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解决方案,可以自动诊断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心室纤维性颤动和心室性心博过速两种心律失常症状。
自动一词提示器件可以自主分析患者状况;为了帮助分析的顺利开展,多数器件都是语音提示,有些还可能有显示屏,用于指导用户操作。借助简单的语音和可视命令,AED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易用性,即使是外行也可轻松上手。
除颤器可以是体外式、经静脉式或植入式,具体取决于所用或所需器件的类型。体外除颤器按操作方式可以分为手动型和自动型两种,按能量传输方式则可分为单相波形和双相波形两种。
除颤需要通过一种称为除颤器的器件将治疗剂量的电能送入患者心脏。这会使心肌的重要部分去极化,终止节律障碍,并借助人体心脏窦房结中的天然起搏器重新建立正常窦性心律。能量选择由AED器件根据心电图(ECG)和两个除颤器电极的阻抗自动确定,然后,安全处理器控制电路,以选定的能量为高电压电容充电。
在电容充电完成之后,器件会提示用户进行电击操作,这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必须进行双重确认,以确保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在除颤前后,都可以使用选配的多导联ECG监护仪(3/5/10导联)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除颤器电极中的ECG是简单的单导联ECG,用于R小波识别等基本ECG测量,而可选的多导联ECG则是诊断监视电平,可以检测复杂问题。
AED的设计考虑和主要挑战
在AED设计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任何操作都必须确保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因此有必要采用一些冗余设计。
- 安全保障机制和操作处理器都需要相互检查,确保做出正确的决定。
- 如果超时,则使已充电电容放电。
- 要求对能量传输执行双重确认机制。
- 音频提示非常有用。
- 如果目标阻抗超出人体的承受范围,则禁用能量传输功能
无论是实施体内还是体外检测,隔离都至关重要。
- 器件必须确保在内部高电压与器件表面/端口之间有着充足的隔离措施。
- 器件必须在内部高电压器件与低电压器件之间提供隔离机制。正如大家所知,除颤工作于高电压模式,而信号处理器则工作于低电压模式。因此,可以使用基于继电器的路径开关。
快速响应至关重要。AED是一种用于挽救生命的器件,因此,器件响应越快,挽回生命的可能性就越大。
- 能快速引导并工作。
- 能对体外患者监护仪触发输出等外部信号快速响应。
- 实时R小波识别,以确定传输能量的确切时间。
- 针对电击程序的实时能量控制机制;与不同的能量传输波形存在IP关联关系。
- 快速充电和能量传输,可节省时间。
可靠性极其重要。AED可以用于多种领域:院内/院外;救护车、直升机等高振动条件;以及阳光、多雨天气等室外应用环境。因此,AED可能需要具备抗振能力、防水能力等,以适应各种复杂条件。
- 宽工作温度范围。
- 在温度范围内,性能漂移低,如偏置电流和噪声。
- 电路应该能够在较大的电流浪涌下正常工作。
交互有助于轻松使用AED。
- 音频提示可以用来指示执行下一步操作。
- 录音功能可以用来记录救助程序,供取证使用。
现代AED需要进行连接。
- 对于院内器件,ISM和Wi-Fi等无线连接非常有用。对于院外器件,GPRS/3G非常有用。
- 像LAN、UART、存储卡等外设则用于电气医疗系统
[edited by: Admin_ADI at 3:21 PM (GMT -4) on 1 Aug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