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面的图5所示,R=30.1Ω,C=3.3nF,这里的时间常数是多少呢?与数据手册所说RC=14是否相差很大?
如上面的图5所示,R=30.1Ω,C=3.3nF,这里的时间常数是多少呢?与数据手册所说RC=14是否相差很大?
时间常数的定义是: 响应衰减到它的初始值的1/e,即36.8%所用的时间。
因为这个电路是建立电路,所以反过来理解就好。
基于这个定义,这个电路的时间常数为0.62us(RC/2pi),需要至少14倍的0.62us才能实现20bit的分辨率采样。
时间常数其实是一个相对值。
谢谢您的回答!请问0.62us是怎么算出来的?是2*pi*30.1*3.3n吗?
还有为什么是14倍?从哪里可以找到资料?
2*pi*30.1*3.3n=0.62us
电路基础 这本书里有 可以自己计算出来。
我来和您算一下哈,先按您这么算,14*0.62us= 8.68us.
图中ADC的采样率为1Mhz,一个ADC的内部前端需要在半个周期内检录才能提供对内模拟信号捕捉的精确表达,也就是需要 1/(2*1Mhz)= 2 us,
ADC要求在2us建立,而前端需要8.68us,这电路还能行?
这里的RC应该小于35.7Ω*nF
麻烦您确认一下!
根据奈奎斯特定律(采样率大于=最大频率信号的2倍)来确定你最大的信号带宽。
你的采样频率为1MHz,那么输入信号的带宽最大为500k,比这个带宽小的信号都可以采集。
对应前端的建立时间较慢,对后端采集是没啥问题。ADC只是表明了最快的建立时间,慢一点又何妨,选择ADC的采样率是根据输入信号的带宽来定,而不是先定ADC的采样频率再定输入信号的带宽。你搞反了。
顺便说一下,我觉得你很喜欢较真,但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
建议还是多看一些书吧,再来这个论坛提问吧!
好呢!感谢批评!我和你们工程师相比,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很大差距!我近段时间都在学习ADI提供的资料,非常感谢ADI对广大学生的培养!
根据ADI提供的学习资料里边写道:前端的建立时间较慢,对后端采集是有影响的。
从这个知识点来看,我觉得这里电路里边前端的RC值有问题!